首页 > 国务院信息
知识产权赋能,中小企业向“新”提质
时间:2024-06-2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选取50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对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评估。

报告显示,我国一系列惠及中小企业的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优质企业培育工作走深走实,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融资模式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效能有所改善。不难发现,作为激励创新的制度保障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知识产权在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优质中小企业展现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特点,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

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持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该工程在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量与效率、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加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力度、优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方面集中发力,形成了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

2022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4个方面,推出13条新举措,进一步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今年2月,政府部门对优质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支持力度再次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以专利产业化为主线,采取“普惠服务+重点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提升经济效益。

在政策的推动下,优质企业培育工作走深走实,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报告显示,参评城市累计培育73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比例超过6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占全国比例超过60%。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等7个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超过300家,无锡、宁波等6个城市每万户中小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超过4家。

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

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度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参评城市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2.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有43个参评城市研发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占比达86%,其中,北京、深圳和西安3个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分别为6.8%、5.8%和5.2%。

另外,各参评城市创新成果丰硕。参评城市2022年度技术合同交易成交总金额35675.37亿元,占全国总数的74.7%,比上年增长近25%。2023年度全国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注册商标438.3万件。参评城市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达到63.7万件,占全国总数的69.2%;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46.33万件,占全国总数56.2%。

这背后,离不开我国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作用的持续强化。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助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积极性。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位推进协同保护工作,先后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政策文件,着力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报告显示,各参评城市也纷纷围绕有关法律积极出台配套法规,不断加大对创新的保护力度,推动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强化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违法行为。

金融服务效能有所改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发展初期由于可供抵押融资的资产少,在银行融资方面往往面临较大困难。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拥有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资金”成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因此,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金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参评城市纷纷进行了广泛摸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南京市创新发展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采用银行保函为参与方共担市场风险,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成都市打造“科创通”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和精准科技金融支持;西安市推出“技术交易信用贷”,依据技术合同支持具有技术交易行为的科技型企业融资等。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盘活企业无形资产、为企业创新发展“加油续航”的重要措施之一。多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从强化业务指导、优化服务举措等多方面发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23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8539.9亿元,惠及企业3.7万家,其中质押登记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惠及中小微企业2.6万家。“十四五”以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惠企数量等均持续快速增长。

知识产权金融模式的持续创新,让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以缓解,也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期待知识产权进一步赋能中小企业向“新”提质。(记者 黄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