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类
公开
签发人:沈黎萍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814号提案的答复函
陈卫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务实推进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第8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知识产权快速审查通道,将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试点‘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方面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搭建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
2021年6月,我省启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作,我局立即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人员编制、专项经费、场地建设、业务规划、申请报批等各项工作。2022年2月,省委编办批复将省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更名为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陕西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3年4月,陕西保护中心入驻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自贸新天地产业园区办公(秦创原总窗口核心区),按照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要求,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运行”为目标,历时9个月完成七个方面18项重点建设任务,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实地验收,同年12月,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面向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标志着我省正式跨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行列,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为了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局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新增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两个专利预审服务领域。
专利快速预审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赋予保护中心的专利前置审查职能,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通过保护中心预审后,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通道,极大缩短专利授权周期,为我省重点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助力。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提交的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从平均18.5个月缩短至2-3个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周期分别从原来的8个月和6个月缩短至15天和10天内。保护中心2023年8月启动创新主体备案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备案主体3002家,注册代理机构1024家;2023年9月开始接收预审请求,共受理预审请求10016件,审结9815件,受理9103件,合格6331件,经预审合格后授权发明专利3973件(平均用时63.3天)、实用新型专利399件(平均用时15.2天)、外观设计10件(平均用时8.0天)。专利快速预审工作有效地压缩了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专利授权周期,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在助力我省科技创新驱动力和产业体系竞争力上持续发力,为优势产业创新成果快速获权保驾护航。
陕西保护中心正式运行以来,中心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批示4次,分管副省长累计批示7次,对陕西保护中心在快速维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等工作予以肯定。专利快速预审职能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快速维权及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发挥了专利预审制度在高价值专利源头保护、激励产业创新上的积极作用。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为了充分发挥专利预审制度在高价值专利源头保护、激励产业创新上的积极作用,更好赋能我省34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持续抓好专利预审政策红利释放。建立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入驻重点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高价值专利链,做好点对点服务的“后半篇文章”,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持续拓展专利快速预审服务产业领域。科学界定预审产业和分类号,争取设立批量预审工作试点。继续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动更多的创新主体进入快速审查通道,推动重要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专利高效获权。探索建立以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专利预审培训体系,针对我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持续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强对典型经验案例的提炼总结。
2.加快健全快速协同保护体制机制。扎实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受理渠道、优化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制度建设,搭建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多元解纷“快车道”,推动多种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持续推进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市场监管、版权、贸促、商务、海关等单位的工作对接,强化与西北五省、沿黄九省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沟通协作,推进区域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维权援助、典型案例的交流与分享。
3.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强化专利导航支撑产业发展效能。加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征集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等创新发展需求,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利导航分析,为产业发展规划、强链补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企业培育等提供有效支撑。优化公共服务效能。有效整合知识产权资源,依托保护中心TISC平台优势,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推送、统计分析、专题数据库建设等便捷、优质的公益服务,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知识产权统计分析数据。
二、关于“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链,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
近年来,全省知识产权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金融工作的部署,主动担当,砥砺奋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打通金融服务供需堵点,持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企业、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共同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金融创新融合发展。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推进现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重大任务作出战略部署,指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对“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任务作出布置,这为我们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知识产权金融作为科技金融大概念下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创新驱动因素,是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的产物,既反映出科技金融的内在本质,又具备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去年以来,我们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首创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最多可以给予50%或最高600万元的风险补偿,为银行支持企业创新分担风险。二是出台《陕西省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拓展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让知识产权反哺企业进一步创新。三是制定印发了《陕西省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融资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对融资企业和牵头单位实施差异化奖补标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主要内容包括:对单户企业贷款500万元(含)以内的,给予未偿还贷款余额50%的风险补偿;对单户企业贷款500万元―1000万元(含)的,给予未偿还贷款余额40%的风险补偿;对单户企业贷款1000万元―2000万元(含)的,给予未偿还贷款余额30%的风险补偿;对单户企业贷款2000万元―3000万元(含)的,给予未偿还贷款余额20%的风险补偿。
今年1-7月,全省质押合同金额35.3亿元,同比增长24.3%。2024年,我们成功在深交所发行我省和西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两期为22家企业融资1.67亿元,标志着我省知识产权证券化从理论探索迈向实践落地。按照《陕西省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融资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对融资企业,按当期票面一年期利息的50%给予综合奖补,同一项目单户企业累计最高补贴不超过20万元(含);对项目牵头单位,按每单产品实际融资金额的0.3%予以奖补,同一产品累计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含)。依次标准,2024年共发放奖补资金237.2万元。今年7月10日,我省8家中小微企业的17项发明再次通过证券化融资1亿元,为“知产”变“资产”再添新样本。
今年上半年,全省质押合同金额30.9亿元,同比增长24.1%。2024年,我们成功在深交所发行我省和西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两期为22家企业融资1.67亿元,标志着我省知识产权证券化从理论探索迈向实践落地。(补充有关奖补数据,请找刘处要数据)今年7月10日,我省8家中小微企业的17项发明再次通过证券化融资1亿元,为“知产”变“资产”再添新样本。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服务中心工作。我省正处于追赶超越、争做西部示范、谱写陕西新篇的关键时期,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创新试点,拓宽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场景、新生态,是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最需要关注的问题。省知识产权局将在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中,持续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强化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打造“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链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以知识产权金融促进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益运用,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注入金融活水,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2.提升服务质效。紧抓西安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以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 “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服务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体系。一方面,要加快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建设,完善价值评估、风险分担、处置流转机制,推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实现价值变现;另一方面,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供给,推广投贷联动、科创基金、科技保险等工具,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实现金融工具和支持政策的精准投放,推动金融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3.营造良好环境。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监管护航”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省级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引导支持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推动金融服务智能化、便捷化;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金融机构需激发创新动力,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贷联动、知识产权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参照提案中“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思路,将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能力纳入技术经理人培训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政策激励与监管创新双向发力,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环境,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服务矩阵,营造“重视知识产权、善用金融工具”的创新生态,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您的有关提案内容我们也将有机吸纳进规划内容。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诚恳地希望您能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2025年10月15日
省政府机构
地方知识产权局
[网站地图] 主办: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地址:陕西省政府(新城大院内) 电话:029-63916880
陕ICP备05009080号-1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4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245号